为百姓做事的诗人:白居易和苏东坡,身处不同时代都做出相同选择
作者:萧家老大
孤山寺北贾亭西,水面初平云脚低。
几处早莺争暖树,谁家新燕啄春泥。
乱花渐欲迷人眼,浅草才能没马蹄。
最爱湖东行不足,绿树阴里白沙堤。
——唐.白居易《钱塘湖春行》
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。
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
——宋.苏轼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
上面两首诗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,宋朝大诗人苏东坡分别在杭州为官时,观西湖随感而作之。
凡去过杭州,逛过西湖的游客,不一定能记得起上面这两首诗,却一定忘不了西湖中纵横交错的白堤和苏堤。
林语堂先生在《苏东坡传》里感慨说:“我常想,倘若西湖只是空空的一片水--没有苏堤那秀美的修眉和彩虹般的仙岛,以画龙点睛增其神韵,那西湖该望之如何?”唐、宋两朝的两位大诗人白居易和苏东坡,在西湖修建的两条长堤,确实为西湖增色不少。
中国的许多亭台楼阁,湖光山色,都因文人的题咏,而留下不朽的声名。但西湖里的这两条大堤,却不仅仅只是为了点缀湖山,以增添旖旎的景色而建造的,它确实是减灾造福的水利设施。白居易和苏东坡都是诗人,在他们为官的任期内,能想到为黎民百姓办点好事实事,实在令人敬佩。
其实,苏东坡在他的官衙里,即便什么也不干,一天到晚只是吟诗作画,也还会照样当他的官,谁也不能他责备什么。然而,来杭州任太守的苏东坡,看到唐代白居易整治过的西湖灌溉工程,因年久失修,不但不能保证稻田用水,连市民饮水也成了问题。湖里杂草丛生,己经占去了十分之二、三的水面,湖底上升,水位变浅,几乎整个西湖都被淤泥水草占据了。再加上输水管道堵塞损坏,老百姓只好喝钱塘江潮涌来的有点咸味的水了。
这时的苏东坡坐不住了。于是组织民工,先后用了二十万个工作日也就是花了整整四个月的时间,清除了湖里的杂草淤泥,并把清理起来淤泥,堆积成了那条横贯西湖南北的堤坝,这才使得西湖重新碧波荡漾,再见天日。
据记载,当时的水草盘根错节,纠缠蔓延,极难刈除,每一个民工,一天只能清理一方丈水面,工程相当艰难。苏东坡经常到工地巡察,鼓舞士气。这事就是放在今天,像苏东坡这样的政府要员能这样身体力行,也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,更何况是在近千年前的宋朝。
越地有名的东坡肉,传说就是在西湖施工中创造出来的。因为苏东坡为百姓们谋福利,百姓就在年节时分给他送来了肉和酒,以表示敬意。利为百姓谋的东坡先生,便着人把这些酒肉送到西湖工地,给修湖民工享用,并附上一字条写道:“肉酒一起送”,民工们错看字条,误以为是“肉酒一起烧”,谁知就是这一烧,却烧出了意想不到的结果,竟然烧成了千古流传的一道佳肴—东坡肉,这也成就了苏东坡流传千古的佳话。后来,那条用杂草淤泥堆积起来横贯西湖的堤坝,就被人们亲切的称为苏堤。
如今,游览西湖的人,走在春秋绿柳依依,荷花飘香的白堤和苏堤上时,不一定会想起白居易与苏东坡。即使知道这两条长堤是这二位诗人所建,也未必了解当时的艰难和他们所付出的代价,但历史却永远记住了这两位担任过杭州地方长官的大诗人。